中国足协7月25日发布的一纸征集令,点燃了国足重建的引擎。10月6日至14日、11月10日至18日,两个国际比赛窗口期将迎来全新国足的首次亮相。新帅人选将在十月集训前尘埃落定,这意味着,国足重建的齿轮已开始转动。
根据足协内部人士透露,新帅选聘程序已启动,目标是在10月集训前敲定人选。目前,前克罗地亚主帅斯蒂马奇成为热门候选——这位曾以防守见长的教练,执教过克罗地亚国家队和印度队,但进攻体系构建能力备受质疑。有趣的是,斯蒂马奇正是国足前主帅伊万科维奇推荐的“自己人”。
如果说新帅选聘是“人的变革”,那么热身赛安排则是“赛的革命”。过去,国足热身赛常被诟病为“内战内行”——约战东南亚弱旅,看似胜率漂亮,实则毫无锻炼价值。此次重建,足协明确提出:每场热身赛必须按18强赛标准准备,从心理到战术全面模拟大赛节奏。
但现实是,10月、11月的国际比赛日恰逢亚足联世预赛附加赛,已直通世界杯的强队忙于热身,国足想约亚洲顶级球队(如日本、伊朗)难度极大。至于传闻中“阿根廷队10月来华”的消息,足协已辟谣:“暂无相关计划。”
即便新帅如期到位、热身赛对手全面升级,国足重建仍需跨越三重关卡:如何构建符合现代足球规律的青训-联赛-国家队传导机制?怎样换帅后形成持续性的战术积淀?最关键的是,当球迷期待与改革进度形成时间差,管理层能否承受住舆论场的风暴?热身赛对手升级、主帅换血,终究是"表面工程"。若青训体系仍停留在"拔苗助长"、联赛节奏依旧慢于亚洲顶级水平,那么再优秀的教练也难以点石成金。
从10月新帅上任,到11月与强敌过招,希望国足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。此次重建计划的意义,或许不在于能否立刻赢球,而在于传递一个信号:中国足球开始正视差距,并尝试用更专业的态度缩小差距。
发表评论